$floatcFile = "/www/wwwroot/xin_floatAdc.txt"; 脱(凡人而)_我不似李煜(2 / 2)_脱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新笔趣阁

我不似李煜(2 / 2)

凡人而 4035 字 6个月前

百官表

官职

姓名

宰相

严续、徐游、游简言、殷崇义(汤悦)

使相

林仁肇、王崇文、何洙、汤悦、朱业、景诲、黄廷谦、严绩、柴克贞、皇甫继贞、郑彦华

将帅

陈谦、陈德诚、孙彦祥、李彦蛇、沙万金、刘存忠、胡则、宋克明、呙彦、林益、张粲、张遇、马信仁、蔡振、穆坚、谭宗、张进勍、张仁照、李雄、吴翰、龚慎仪、罗延原、马承俊、谢彦质、谢文节

枢密使

严绩、朱巩、陈乔、殷崇义

文臣

徐铉、徐锴、韩熙载、王见贞、张洎、龚隶、张密、汤静、朱铙、乔舜、潘祐、汤滂、郭昭庆、孙举、伍乔、孟拱臣、高远、高越、冯谧、李平、张绍、贾彬、田霖、顾彝、赵宣辅

(李煜时期百官表参考来源:郑文宝《江表志)

经济

变更弊政、与民生息

李煜继位初期,诏令减免税收、免除徭役,与民生息。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,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,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,称为“率分”,此项政策推行后,既增加了赋税,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,免受官吏的盘剥。

改革田制

李璟时期,征伐频起,经济面临严重的困境。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决定,任用潘佑、李平,改革土地制度,希望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,化解社会矛盾。然而,潘、李的改革过于急促,他们试图恢复井田制度,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。加之改革操之过急,没有做好应对准备,激起了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,最后以失败而告终,但李煜试图改革土地制度,限制土地兼并的出发点疑是值得肯定的。虽然南唐史料已经大部消亡了,但可以推测,李煜在改革失败后,依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兼并的政策,因为终南唐一世,在土地及经济问题上不仅没有出现大的问题,而且社会矛盾较李璟时期大为缓和。

铸造铁钱

建隆四年(963年),韩熙载请求铸钱。乾德二年(964年),李煜同意韩熙载的建议,以韩熙载为铸钱使负责此事。规定每十钱,铁钱六枚并铜钱四枚发行。民间大量囤积铜钱,导致铜钱越来越少。商人多以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,朝廷不能禁止。为挽救铁钱的流通,李煜诏令铁钱以一当十使用,废除铜钱。结果导致劣币驱逐好币,物价飞涨,私铸泛滥,市场充斥着各种不足值的恶钱,最终南唐国势积弱、民穷财尽。

加征赋税,宽纵僧寺

南唐到李璟时,因为频繁用兵而导致国库虚耗。至李煜时,又因长年累月向北宋纳贡而使国库更捉襟见肘。为补国用不足,南唐朝廷改换之前轻赋减税、藏富于民的政策,向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。因为佛教势力在南唐拥有特殊的待遇,寺院田产可免于缴纳赋税,僧人不用服役。于是许多不堪重负的平民纷纷削发出家,这样一来,国家劳力和税收流失了。尽管朝廷后来因财力拮据不得已开始向部分寺院征税,但与数额庞大的国家开支相比,寺院上交的钱物数量如杯水车薪。李煜崇佛,耗资巨大,难以估算。南唐宫苑内有寺院十余所,金陵城内佛寺数不胜数,每建造佛寺,朝廷要拨给土地。僧人达万余,均由朝廷“给凛米络帛以供之。”这种过度礼佛耗费了国家巨额财力、劳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。南唐末期,民生凋敝,李煜仍为建寺筑塔、布施僧人不遗余力,这疑让国家贫乏的财力雪上加霜。随着寺院、僧人的不断增多,日益膨胀的寺院经济反过来抢夺国家微薄的经济来源,南唐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。

军事

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,暗中缮甲募兵备战。建隆二年(961年)年底,李煜设置了龙翔军,训练水战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开宝七年(974年),赵匡胤发动灭南唐之战。在与宋兵戎相见的时候,李煜立即与宋朝断绝邦交而交战。他一方面命大将朱令赟率十五万军队沿长江布防,迎战宋军。一方面也展开积极的外交,向邻邦斥之以唇亡齿寒之理,希望可以得到他国的援兵。在朱令赟战死后,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张洎作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,一方面积柴宫中,准备一旦都城失守,则与宫殿俱梵,作最后的战争总动员,而作战时也亲自处置了叛国的皇甫继勋以鼓舞军心。

从战争过程看,李煜的军事战略是得当的,宋军于开宝七年十月正式出兵,到开宝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,前后历时一年有余,其中,宋军屯兵金陵城下即达一年之久。战况虽不利南唐,但双方亦各有成败。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,牵制了宋军的力量,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,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,打算撤军休整。

文化

推行儒学

南唐的教育主要以儒学为主,统治者积极倡导儒学,大力推行和奖励儒学教育,培养各方面的人才。李煜尤其喜好儒学,更以实际行动奖励儒学教育。当时南唐连年贡宋,国家财政极端困难,但李煜仍然大力支持并资助庐山国学,特别拨调官田租税以充当庐山国学的经费。李煜本身好学,也鼓励群臣读书,致力于推行教育,更以才取士。面对内忧外患,他也坚持贡举,未曾罢行。在李煜的推动下,又在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配合推展下,南唐儒学达到盛况。

倡导文学

李煜和李昪、李璟一样,不但优礼文人墨客,而且也做诗填词,相当有成就。李煜不但自己爱好填词做诗,也曾劝其近臣在从公之暇,为学为文。在他的倡导下,文臣武将都博学多识,颇有才情。

到李璟、李煜时期,南唐科举的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,这在很大程度上倡导了一种崇儒尚文之风,有利于诗歌创作良好氛围的营造,推动了南唐诗坛的繁荣和诗文教育的发展。

李煜醉心音乐,也礼遇宫中教坊中的音乐家。他本人也擅于舞蹈,他曾自编新舞,名为《金莲舞。上行下效,南唐的乐舞之风相当盛行。

搜集和整理文献

李煜是一个身体力行致力于文献收藏的君王,除了收藏书籍,李煜还十分致力于收藏书画真品。他总是不惜重金,千方百计地悬赏、寻求钟繇、王羲之的书法真迹。书画而外,爱好音乐的李煜,还着意搜求古今各类名家曲谱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煜不仅搜寻珍藏裱装书籍曲谱等文献资料,而且还着力于修整、校雠和编秩,注重所藏文献的精到完备。着意提高了文献收藏的品味,又以帝王身份,召集和提携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人才。

重视科举

南唐一直比较重视科举取士,特别是在李煜统治时期,他通晓经史,进一步完善了南唐的科举制度。尽管国势衰危,但并未中断科举。开宝八年(975年),在面对强敌压境时,李煜为笼络人心,仍然委派伍乔主持贡举,这是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。终李煜一朝,选拔出来的南唐较有名的进士有舒雅和丘旭等人。

科举方面,李煜重视选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。乾德二年(964年),李煜命吏部侍郎韩熙载主持贡举,录取进士王崇古等九人;又命徐铉复试,并亲自命题考核。开宝五年二月,内史舍人张佖主持礼部贡举,录取进士杨遂等三人;清耀殿学士张洎称张佖遗漏了很多人才,李煜便命张洎对落第之人进行复考,又录取了王伦等五人。直至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,李煜还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,录取进士张确等三十人。

崇信佛教

李煜十分笃信佛教,开宝二年(969年),朝廷出钱招募平民百姓和道士做僧人,道士愿意为僧,则奖励二金,很快金陵城内僧人数量激增至万人。

度僧还需建寺,南唐佛寺已不少,摄山栖霞寺和牛首山祖堂幽栖院是当时重要的佛教胜地,是净土宗的祖庭,开先寺则为青原系云门宗的重要道场。开宝三年春(970年),李煜“命境内崇修佛寺”,同时在宫中新建佛寺,至李煜亡国,南唐皇宫内建造佛寺已达十多所,这在历代崇佛的帝王中也极少有。

李煜对佛僧礼敬知重。据《十国春秋记载,受李煜供养的知名法师有缘德、清禀、行言、智筠、匡逸、元寂等。而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则记载除上述提到的高僧外,还有在金陵报恩院的清护、净德冲煦,归宗寺的道诠及蕲州四祖山的清皎等。

由于李煜如此佞佛,南唐文武百官便投其所好,纷纷信佛。当时许多大臣都改食素食斋饭,持戒以示虔诚奉佛。一旦李煜在宫中礼佛,王公大臣便闻风而动,趋近附和,朝臣每因此而获宠。中书舍人张泊善于揣摩李煜的心思,每次觐见都谈论佛法,分外得到李煜的恩宠。李煜设澄心堂为政权中枢机构,党争末流借机上位。这些利用佛教亲近李煜的人进入朝野后,尸位素餐,大作为。这也是后人指摘李煜崇佛误国的原因之一。

外交

与宋

李煜即位之初,即上表宋太祖,自称意王位,极尽谦恭。同时,对宋连年进贡,甚至一年之中数次进贡。“每遇皇朝使至,国主衣紫袍,备藩臣礼”。他还派人持重金贿赂宋朝重臣,以求对宋朝政治施加影响,维护南唐利益。

礼仪方面,李煜登基后,沿用北宋年号,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(官服),变更李璟臣服后周时,只除帝号,其他礼仪不变的旧制;开宝四年(971年),李煜下令去除唐号,改称江南国主;次年,又下令贬损仪制,撤去金陵台殿鸱吻,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,请求直呼其名,以示尊奉宋朝。

与吴越

自李璟即位开始,南唐与吴越的关系即趋于紧张,多有战事发生。在李煜即位后,两国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。但在宋太祖灭南唐的军事行动中,吴越国却成为宋灭南唐的阵前走卒。开宝七年(974年),宋将曹彬自蕲阳过长江进攻南唐江防要地池州,在此之前,宋已经与吴越约定夹击南唐。李煜曾亲自致书吴越王钱俶,离间吴越与宋朝的关系,结果钱俶把他的信交给了赵匡胤,南唐未能摆脱遭受东西夹击的窘境。次年(975年),吴越兵与宋兵在南唐赖以为天然屏障的千里江面上协同作战,在宣州、江州、鄂州等地大败南唐军队。吴越还攻陷了南唐的常州、江阴、润州等地。同年,吴越兵直抵金陵城下,与宋兵会合一处,攻入城中。且入城后大开杀戒,并焚烧建筑。

//DI //ding